我院开展骨质疏松义诊活动

文章来源:骨科 作者:占允中 点击数:2460 更新时间:2019-10-22

10月20日,是第16个“世界骨质疏松日”,今年的主题是“关注骨骼健康,共同抗击骨质疏松,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。”

10月20日上午,我院联合衢州市疾控中心,在西区美年大健康开展骨质疏松义诊宣传活动。浙江省骨质疏松分会委员、骨科专家叶舟,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分会委员、骨质疏松门诊专家杨红斌,内分泌代谢病科专家胡朝晖、刘加和等医护人员参加义诊活动。

活动现场,通过免费测血压和血糖、免费测骨密度、发放宣传资料、现场咨询、讲座等形式,向市民宣传骨质疏松症的症状、危险因素及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等相关知识,了解骨质疏松的普遍性和危害性,指导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科学补钙、合理膳食、适宜运动等实用的方式方法预防骨质疏松,提高骨骼健康水平。


“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,应该坚持从良好的生活方式入手,早做预防,尤其中老年人应早诊断、早治疗。游泳、骑单车、散步等运动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。”杨红斌提醒。

此次义诊活动旨在改变目前骨质疏松症“发病率高、致残率高、死亡率高、知晓率低”的“四高一低”现状,提高广大居民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关注骨骼健康的健康意识,改变生活方式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

科普 

什么是骨质疏松症?

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,是一种以骨量低,骨组织微结构损坏,导致骨脆性增加,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。骨质疏松症会带来骨质疏松性骨折、脆性骨折等严重后果。脆性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脊柱、髋部和前臂远端。骨折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。一旦发生脆性骨折,若未得到有效治疗,很容易造成二次脆性骨折,其致残率会远高于第一次。

据2018年国家卫健委首次发布的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:我国40-4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.2%,50岁以上人群为19.2%,65岁以上则达到32.0%。我国中老年人骨骼健康问题严重,低骨量人群庞大,其中女性尤为严重。并且,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超九成不知道自己患病。


针对三类人群的贴心提醒

健康人群

呵护骨骼健康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

1、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疾病,虽多在老年人群发病,但其发生、发展通常经历了漫长的过程。 

2、人的全生命周期都应关注骨骼健康。在年轻时获得最佳骨量,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。

3、充足光照。上午11点到下午3点间,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-30分钟,每周两次,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;尽量不涂抹防晒霜,以免影响日照效果,但要注意避免灼伤。 

4、摄入足量钙。食物是人体摄入钙的重要来源,平衡膳食以及选择富含钙的食物对预防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。推荐18-49岁成年人每天摄入800mg钙,50岁以上的人每天摄入1000mg钙。

5、坚持适量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。推荐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(2小时30分钟)至300分钟(5小时)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,或75分钟(1小时15分钟)至150分钟(2小时30分钟)高强度的身体活动,或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和高强度身体活动的等效组合,有氧运动最好均匀分配在一周内里;每周至少有2天或以上的抗阻练习,锻炼包括腿、臀、背、胸、腹、肩和胳膊等部位的全身主要肌肉群。

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

早发现,早诊断 

1、定期检查骨密度是早发现和早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。 

2、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,做到均衡饮食,适量运动,增加日光照射,必要时应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。

骨质疏松症患者

规范治疗,积极预防骨折和二次骨折

1、如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,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,并进行必要的药物干预,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。

2、运动有利于骨质疏松症的控制,但应视个人情况适当锻炼,避免运动损伤。同时,运动锻炼能降低因年老引起的肌肉僵硬,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,从而防止跌倒等。

3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,预防跌倒,如:放慢转身、转头、起身、下床速度,避免登高取物,不走过陡的楼梯、台阶和坡道,避免去人多及地面湿滑的场所等。

4、穿合身的衣服,穿合脚、防滑的鞋;根据身体条件适时选用拐杖、助行器、髋关节保护器等辅助工具;改善居家环境,如安置必要的扶手,去除门槛,地面防滑,改善室内光照,选择高度合适的家具等,以防止滑倒、绊倒或高处跌落导致的伤害。

5、一旦发生骨折,应开展骨健康状况评估,并根据情况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,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减少骨折危险因素,重视防范二次骨折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