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是的,我害怕”

文章来源:健康报 作者:王 芳 点击数:8564 更新时间:2012-12-10

    半年前,我参加了由我国创伤心理治疗大师施琪嘉教授主讲的“创伤心理治疗”学习班。课堂上,我们自由组成小组,分别以来访者、咨询师和观察者的身份进行模拟心理咨询。最后,施琪嘉教授让大家坐到一起,叫每个人讲述一件令自己伤心的事。
  轮到我时,我下意识地说起了几年前因肝母细胞瘤到我们科住院,最后痛苦离去的那个小女孩。连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是,我越讲越激动,越讲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。我的声音开始变得颤抖,身体渐渐缩成一团,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……此时,我不禁有点疑惑,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应?难道那个小女孩的离开,包括其他患者的事一直都在我脑海中的某个角落,从来就没有消失过?难道身为人母的我已经无法再承受生命的逝去?
  小组中的咨询师对我说:“是害怕,这件事让你很害怕。”我坚定地说:“我不害怕,我是学医的。”“但你身体的反应告诉我你很害怕。你在哭、在颤抖,全身的肌肉都很紧张。”我沉默了。随后,施琪嘉教授告诉我们,在每个人的内心,都有着对不同事物的不同命名。命名是否正确,对一个人如何正确解释和应对非常重要。我在想,“学医的就不该害怕”就是我内心对此类事件的命名吗?我突然意识到,这个命名是错误的!第一次,我小声地说:“是的,我害怕。”
  说出来后,我却并没有感到丢人。我原以为,学医的在这件事上承认自己害怕会很丢人。相反,我的内心有些轻松,于是尝试着大声说:“我是害怕,很害怕。”这样一来,我心里更加坦然了一些,也更平静了一些。当然,这只是开始。之后,我就成为第一天团体心理咨询解决的案例。在精心的心理辅导之后,我慢慢走了出来。
  身为医务工作者,我们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。看着跳动的脉搏一天天细弱直至最后消逝,鲜活的生命变得冰冷僵硬,我们的心也在流泪。记得还没参加工作时,我经常听到前辈们说:“这种事见多了,就习惯了,没什么好怕的。”曾经,这种解释也是我所认可的,而正是这种解释,掩盖了我们内心的脆弱,让我们觉得有足够的理由不再为死亡的事动容。但事实上,医务人员也是有着丰富情感经验的人,常常注视着死亡,面对着比普通人更多的无奈、痛苦和悲伤,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害怕。只有我们尝试着承认这一点,直面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,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,全心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。
  这之后,就要和害怕说再见了。因为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,我们要坚强地陪伴一个个脆弱的生命,给他们力量;坚强地抚慰一个个受伤的心灵,使他们温暖;坚强地年复一年地付出,让大家健康。这才是真实的我们——害怕,但选择坚强,选择付出。